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地图
首 页 中医资讯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 全息诊疗 秘验效方 美容祛痘 疾病自测 疾病查询 爱心救助
论 坛 典型病例 网上门诊 中医专家 寻医问药 饮 食 减 肥 中医药文化 心 理 中医辨证 留言反馈
 
心脏病 | 胸膜炎 | 脊髓空洞症 | 神经纤维瘤 | 肝血管瘤 | 重症肌无力
内科
外科
妇科
儿科
五官科
心脑血管科
风湿骨病科
皮肤科
肿瘤科
精神科
男科
不孕不育
神经科
泌尿生殖
血液科
内分泌科
结缔组织
免疫系统
更多
网站公告: 助康网   www.zhukang120.net正式开通!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,免费公布孔氏中医多种治疗疑难顽症的特效验方。真诚祝愿广大患者能在这里找到康复的希望,看到黎明的曙光! 更多>>
图片新闻 更多>>
类风湿运动治疗法
睡前十大亲肤行动
针刺的角度 方向 深度
7天瘦4公斤绿豆芽减肥法
 
新闻正文    
八纲辨证
关键字:中医辨证  来源:助康  编辑:助康  发布时间:2010-1-8 10:49:43

 阴阳
    阴阳是八纲的总纲。表与里,寒与热,虚与实,一般可以用阴阳两纲再加以概括,即表、热、实属于阳证;里、寒、虚属于阴证。因此一切病证,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。


    阴证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精神萎靡,面色暗晦,身寒肢冷,卧喜踡缩,短气懒言,语声低微,喜静,不渴或喜热饮。腹痛喜按,大便稀溏,小便清长,舌质淡嫩,舌苔润滑,脉象多沉迟细弱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凡体内阳气虚衰,阴寒亢盛均能引起阴证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用温法。温中祛寒,适用于中焦虚寒证。如肢体倦怠,手足不温,纳谷不旺,或食谷欲呕,呕吐泻利,脘痞腹胀,吞酸吐涎,舌苔白,口不渴等证。如理中汤,大建中汤,吴茱萸汤为代表方。


    阳证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精神亢奋,面色发红,身热肢温,卧喜伸展,气粗多言,语声洪亮,喜动,口渴或喜冷饮,腹痛拒按,大便干结,小便短赤,舌质红降坚老,舌苔黄燥,脉象多洪数有力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凡体内阴液不足,阳气偏亢均能引起阳证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用清法。清气分热(大热烦渴,自汗脉洪,或病后余热未清,心烦懊憹等证),用石膏汤,竹叶石膏汤等。
    清营凉血,用于邪热入营,神昏谵妄,及热入血分(舌质深绛,脉数,烦扰不寐、吐血、衄血、发斑等)。代表方如清营汤,犀角地黄汤。
    泻火解毒,多用于瘟疫、温毒及火毒,或疮疡热深毒重的证候(烦躁狂乱,热甚发斑,或头面红肿,或口糜咽痛等)。代表方是黄连解毒汤、普济消毒饮等。
    清脏腑热,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,发生热证、火证。临床时应针对其脏腑所发生的证候,辨证施治。如泻心火用泻心汤、导赤散;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、泻青丸;泻肺火用泻白散;泻脾火用泻黄散;泻肠胃火用黄芩汤、清胃散、白头翁汤。


    辨阴虚和阳虚证治.
    一、阴虚证(即阴分不足)
    [临床表现] 虚火上炎,颧面潮红,午后潮热,手足心热,口燥咽干,盗汗,多梦遗精,尿少而赤,大便秘结,舌绛无苔,脉细而数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,及久病耗伤体内的津液而成阴液不足(虚),多见于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患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补阴法。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。
    二、阳虚证(即阳气不足)
    [临床表现] 畏寒肢冷,头晕自汗,手足发凉,腰酸腿软,咳喘身肿,黎明腹泻,阳痿早泄,尿清长,舌苔薄白,脉弱无力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阳气虚弱,机体机能减退。多见于机体功能衰退,基础代谢降低的各种疾患及年老体弱病人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补阳法。用右归丸或肾气丸。


    辨亡阴亡阳证治
    一、亡阴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主要为汗热,汗味咸而不粘,四肢尚温,气息较粗,口渴喜饮,面色潮红,舌红干,脉虚、大、数而无力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因大吐、大下、大出血,或热性病后期耗伤阴液过多,造成阴气将绝。多见于大出血和严重脱水病人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救阴生津法。用生脉散加减。
    二、亡阳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主要为汗冷,汗味淡而粘,淋漓不止,四肢厥冷,气息微弱,口不渴,面色灰白,舌淡白润,脉微若绝。多见于休克病人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阳虚则阴盛,逼阳外越,或者阳气暴绝所致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回阳救逆法。以参附汤,四逆汤为代表方。


    表 里
    表与里,是指病变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,一般病在皮肤经络属表,病情轻而病位浅;病在五脏六腑属里,病情重而病位深。临证时,一般热性病,应辨清发热是否伴有恶寒,舌质是淡是红,舌苔是白是黄,脉象是浮是沉。其鉴别点是:

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而恶寒   淡    白    浮
   \         /     \  /  \  /  \  /
    证,发热        舌    苔    脉
   /         \     /  \  /  \  /  \
里           不恶寒    红    黄    沉


    表证证治
    临床表现] 发热恶寒或恶风,头痛,四肢酸痛,鼻塞轻咳,舌苔薄白,脉浮等。其中以发热,恶寒,脉浮为表证的特征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风寒之邪,侵袭人体肌表经络,邪正相争,故有寒热之作。多见于外感病的早期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解表发汗法。表寒用辛温解表;表热用辛凉解表;表实宜用辛温解表较强的发表药;表虚用益气解表法(不能过多用发汗药)。


    里证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壮热、神昏、烦躁、口渴、胸腹满痛,小便短赤,大便秘结或泄泻,舌苔黄干或灰黑、脉沉等。其中以潮热、壮热,不恶寒,口渴,脉象沉,为里证的特征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或是外邪由表人里,寒郁化热;或是温热之邪直犯脏腑;或因脏腑本身机能盛衰。多见于各种外感病中期或极期和各种内伤病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里寒用温中散寒法;里热用清热导滞法;里虚用补脾益气法;里实用泄热通下法。


    半表半里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l 寒热往来,胸胁苦满,心烦喜呕,不欲食,口苦咽干,目眩,脉弦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正邪斗争相持不下,病邪既没有完全人里,正气又不能驱邪外出,而介于表里之间,以致使少阳经受寒邪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邪不在表,故忌汗;邪不在里,故忌下。宜用和解表里法(即不发汗的解表法),小柴胡汤。


    辨表里的寒热证
    1.表证+寒证=表寒证 辛温解表法。麻黄汤。
    2.表证+热证=表热证 辛凉解表法。银翘散。
    3.里证+寒证=里寒证 温中散寒法。理中汤。
    4.里证+热证=里热证 清热导滞法。葛根芩连汤加神曲、山楂。


    辨表里的虚实证
    1.表证+虚证=表虚证 益气解表法。桂枝汤加黄芪、党参。
    2.表证+实证=表实证 辛温解表,清热除烦法。大青龙汤。
    3.里证+虚证=里虚证 补脾益气法。归脾汤。
    4.里证+实证=里实证 泄热通下法。大承气汤。


    辨表里同病证
    1.表热+里热=表里俱热 泻火通便法。凉膈散。
    2.表实+里实=表里俱实 解表通里、疏风清热法。防风通解散。
    3.表寒+里寒=表里俱寒 助阳解表法。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    4.表虚+里虚=表里俱虚 升阳益气法。补中益气汤。
    5.表热+里寒=表热里寒证 解表温里法。五积散。
    6.表寒+里热=表寒里热证 辛凉宣泄,清肺平喘法。麻杏石甘汤。
    7.表虚+里实=表虚里实证 益气通下法。桂枝汤加大黄。
    8.表实+里虚=表实里虚证 温中解表法。以藿香正气丸加干姜。


    辨表里出入在诊断上的意义
    病邪由内向外,便是由里出表,为疾病向愈的现象,发展趋势预后良好;相反,病势由外向内,即由表入里,表示病情向前发展,预后不良。
    [表证入里] 凡病有表证而小便清利,知邪未传里;若见到呕恶口苦,或心胸满闷,不食,是表邪传至胸中,渐人于里了;若见到烦躁不眠,干渴谵语,或腹痛自利等,便是邪人于里的症状。
    [里证出表] 凡是由烦躁、咳逆、膈闷等里证而出现发热汗出;或见痧痘;或出斑疹,是为由里达表的症状。


    寒 热
    寒与热,是指疾病的性质,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。寒证和热证,实质上是阴阳偏盛偏衰的一种具体表现。临床上辨别疾病寒热的
目的,是提供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。寒证用热药,热证用寒药。
    寒证与热证的辨别,应从口渴、二便、四肢、脉搏等各方面去分别。例如:口渴为有热,不渴为无热;自利或小便清白为有寒,溲赤热痢或便结为有热;面色青白,舌淡苔白而润为有寒,面色红热,舌红苔黄干为有热;手足躁扰为有热,四肢逆冷为有寒;脉数或滑为热象,脉迟或沉为寒象。其鉴别点是:
 

寒         不渴      清长      稀溏      青白     淡     白润    逆冷    迟沉
  \       /    \    /    \    /    \    /    \   /   \  /    \  /    \  /
   证,口       小便      大便      面色      舌      苔     四肢     脉
  /       \    /    \    /    \    /    \    /   \   /  \    /  \    /  \
热         喜饮      短赤      干结      红热     红     黄干    躁扰    数滑




    寒证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面色苍白,畏寒喜暖,四肢冰凉,口淡不渴,喜热饮:精神萎顿,脘腹冷痛,得热或按之痛减,大便稀薄,小便清白,舌质淡,苔白或黑润,脉迟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由于寒邪引起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,而产生阳虚阴胜。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证属于寒的,用温热性药物治疗。表寒用辛温解表法;里寒用温中散寒法,或用回阳救逆法。


    热证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) 发热、恶热、烦躁、口渴喜冷饮,小便短赤,大便秘结,面色红,舌质红,苔干黄或干黑,脉数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由热邪引起或机体代谢活动过度亢盛,而产生阴虚阳盛。多见各种热性病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证属于热的,用寒性药物治疗。实热属表的,用辛凉解表法透邪;属于里的用清法,虚热用滋阴法以退热,或用甘温除大热等法。


    辨寒热的虚实证
    1.虚证+热证=虚热证 养阴清热法。用秦艽鳖甲散。
    2.实证+热证=实热证 苦寒泄热法或清热生津法。用大承气汤或石膏汤。
    3.虚证+寒证=虚寒证 温阳健脾法。用理中汤加减。
    4.实证+寒证=寒实证 温阳通下法。用温脾汤。


    寒热真假的辨别
    假象。凡是出现寒热真假证之日,就是病人进入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之时,因此辨证宜仔细真切,切不能为假象所迷惑。
    一、真寒假热(阴证似阳)证
    [临床表现] 两颧色红如妆,嫩红带白,唇色淡白。有时烦躁,状若阳证,但精神萎顿,形体倦怠。舌淡而滑;舌虽干而质淡;苔虽黑而滑润;易生假苔。气冷息微,语声无力,身无秽臭味,大便无热臭气。口虽渴,但索水至前,复不能饮,或渴喜热饮。身热反欲得衣。小便清白,大便自利或便秘。咽喉或痛,但并不红肿。脉虽数而不鼓击于指下,按之无力,或微细欲绝。胸腹按之不蒸手,初按似热,久按则不热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阴寒内盛,逼阳于外,虚阳浮越,阳将外脱,故呈现一片虚假的热象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回阳救逆法。用参附汤或四逆汤。
    二、真热假寒(阳证似阴)证
    [临床表现] 面色虽多晦滞,但目光炯炯有神,唇红或焦。神情昏昏,状若阴证,但有时躁热,扬手掷足,谵语,形强有力。舌苔黑而干燥、质红;苔不易染。气热息粗,声音响亮,口气臭秽喷人,大便秽恶难闻。口渴能消水,喜冷饮,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被。小便红赤,大便燥结或稀水旁流,肛门灼热,腹胀满。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,或脉虽沉而按之有力。四肢虽厥冷而胸腹必灼热,按之蒸手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由于内热过盛,阳气被郁不能外达,阴气逼于外而出现假寒象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清泄里热兼益气养阴。用黄连解毒汤加生脉散。
    辨别寒热真假的重点是:
    ①症状方面
    病人身大热(外假热),反欲近衣者(内真寒)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也,即内真寒外假热也;病人身大寒(外假寒),反不欲近衣者(内真热)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,即内真热外假寒也。
    ②脉象方面
    假热之脉,或浮或数,但按之不鼓指,重按如无,这是阴盛格阳,并非热证;假寒之脉,或沉或迟,但按之鼓指,滑而有力,这是阳极似阴,不是寒证。


    虚 实
    虚与实,是指正气与病邪的盛衰。一般说来,虚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,抵抗力减弱;实是指致病的邪气盛和邪正互相斗争剧烈。主要是判断病邪的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,也是邪正斗争的具体表现。
    虚证与实证的鉴别,主要看病情的长短,声音气息的强弱,痛处的拒按与喜按,舌质的粗老与胖嫩,脉象有力或无力等。
 

虚           长    低    短   喜按     胖嫩   无力
  \         /  \  /  \  /  \  /   \    /  \  /
   证,病情     声    气    痛     舌质     脉
  /         \  /  \  /  \  /  \   /    \  /  \
实           短    高    粗   拒按     粗老   有力



    虚证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面色苍白,精神萎靡,疲倦乏力,心悸气短,自汗或盗汗,舌嫩无苔,脉细弱无力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凡七情内伤或其他致病因素及久病不愈,以致人体内部机能障碍而产生机体机能衰退。多见于重病久病之后,身体虚弱者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补气益血法:气虚用补气法,血虚用补血法;阳虚用滋阴法;阳虚用补阳法。


    实证证治
    [临床表现] 精神亢奋,声高气粗,或高热面赤,或无热面青,或痰涎壅盛,或剧痛拒按,舌苔较厚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脉洪有力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邪气盛,正气也旺,正与邪激烈斗争;或七情内伤,气血郁结;或水湿、停痰、食积、虫积等因素引起人体内部机能的障碍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用清法或下法。气实用理气法;血实用活血通瘀法。


    辨气血虚实证
    一、气虚证
    [临床表现] 呼吸浅短,声音低微,神倦懒言,头昏心跳,动则汗出,食欲减少,脉细虚大,舌质淡,苔薄白等。或脱肛或子宫下垂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久病失养或七情损伤,均能耗损元气致成气虚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补气法。四君子汤、补中益气汤补脾胃之气虚。补肺汤补肺气之虚。六味地黄丸加减,补肾气之虚。
    二、气实证
    [临床表现] 痰多喘满,胸痞脘闷,腹胀嗳腐,腹痛便秘,舌苔黄或腻,脉实大或滑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或因七情内伤,痰火停滞;或因六淫之邪失于疏解,内郁成痰,壅塞肺胃,气机升降失职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理气法。肺气阻郁的宜开,用半夏厚朴汤;胃气积滞的宜导,用保和丸;肝气上逆的宜降,用四磨饮;肝气郁结的宜疏,用逍遥散;肝胆火盛的宜泄,用龙胆泻肝汤;气滞而痛的宜调,用金铃子散。
    三、血虚证
    [临床表现] 面色萎黄或苍白,口唇淡白,心悸少眠,夜热盗汗,肌肤枯涩,妇人经少色淡或闭经,脉细无力,舌淡红无苔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由于失血过多(吐血、衄血、便血等)或生血机能障碍,不能滋养经络肌肤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补血法。用人参养荣丸、十全大补汤等气血双补。妇人血虚,用四物汤、当归补血汤。
    四、血实证
    [临床表现] 忽冷忽热,瘀血在里,胸腹刺痛,痛有定处,肿块积聚,大便自利,色黑如漆,舌红或有紫点,脉弦或涩等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外邪搏结,或机能障碍,而内部产生瘀血和蓄血。另外跌扑内损伤以致局部瘀血等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活血通瘀法。如瘀血内结,用桃仁承气汤;瘀血阻滞,用血府逐瘀汤;寒滞经脉而血瘀,用温经汤。


    辨虚实的真假证
    一、假实证(即真虚证)
    虚弱的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时,反而出现类似强盛的假象,这种情况,又称为“至虚有盛候”。
    [临床表现] 虽有腹胀,但不似实证那样胀而不减,而是时胀时减;虽有腹痛,但不似实证那样拒按,而是按之痛减;虽有热象,但是舌嫩、脉虚(疾病本质是虚证而临床表现象实证)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多由内脏气血不足,正气虚弱,运化无力所致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虚者补之。补法就是扶正法。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等,均是补法。
    二、假虚证(即真实证)
    实邪结聚的病,反而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,这种情况,又称为“大实有羸状”。
    [临床表现] 虽默默不语,但说话时多声高气粗;虽不欲食但有能进食的时候;虽泄泻,但泄后反觉痛快;虽有胸腹胀满,但按之有痛或固定不移等(疾病本质是实证而临床表现象虚证)。
    [病理机制] 多由内脏热结壅滞,经络阻滞,气血不能外达所致。
    [治则方药] 实者泻之。泻法即是祛邪法,又称攻法。祛风、除湿、散寒、清热、驱虫、化痰、行气、活血等治疗方法,均属于泻法范围内。
    前人有云:“大实有羸状,至虚有盛候”。因此,虚实之辨别要点,莫逃乎脉,脉之真有力,真有神才是实证;脉之假有力,假有神便是虚证。

 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人才招聘 | 留言反馈 | 寻医问药 | 广告服务 | 汇款方式 | 论 坛 | 电子地图

本网站以宏扬传统中医文化,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,验方所用药物配方科学,全国各地大多数正规药店均能配齐;经临床验证,疗效奇特,愈后不易复发.
Copyright 2011 zhukang120.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助康网 健康热线0431-86541817 邮箱:kbr0431@163.com
医院地址:
长春市二道区同兴路2号吉林新华医院 吉ICP备09010606号

技术支持:盛网科技